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工业互联网作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正面临人才支撑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与福建省厦门市、晋江市等地有关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启动建设工业互联网数字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建设将加速推进“数字工匠”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速打造数字人才国际竞争新优势
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浪潮,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强数字人才布局。美国发布《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等,提出加大关键和新兴领域人才保护和争夺力度;德国政府发布《联邦政府数据战略》,将“提高数字能力并打造数字文化”作为四大行动领域之一;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新工业战略》《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等系列文件,强调“建立高效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提高数字技能和数字转型能力”。
培养数字人才,工业互联网是主战场。我国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工业和信息化部连续发布《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均强调加大人才保障力度,政策要求细化深入。
从地方层面看,全国31个省、区、市出台了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和引进相关政策,包括“强化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支撑”“加强工业互联网相关学科建设”“引进高水平高层次领军人才”“畅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人才流动渠道”等若干措施。世界各国正处于抢抓数字人才的关键期,全面谋划、系统施策,培育工业互联网人才将为我国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宝贵机遇。
亟须解决工业互联网人才供需难题
随着工业互联网加速发展,我国制造业用人结构正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高技能人才、“数字工匠”面临数量短缺和结构性失衡等问题。
01
人数缺口大
当前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如5G全连接工厂、标识解析体系、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人才支撑。根据《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2021年)》,预计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人才需求总数量约为235.5万,流入工业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应届毕业生人数不足40万,产业人才缺口数量达到168.5万。
02
结构性失衡
工业互联网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不均衡,现有人才队伍复合型能力不足。学校培养专业化人才与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据《工业互联网人才白皮书》测算,2020年我国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中,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类别与工业互联网相关职业的匹配率依次仅为33.3%、39.4%、34.1%。
在此背景下,亟须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各方作用,加快探索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现代化、专业化、体系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以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作为先行试点,打造试点示范标杆效应,破解人才培养供需难题。建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创新发展。
建设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基地
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基地将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本地运营”的方式,建设人才培养、人才认证、人才对接的综合服务体系,解决区域和行业人才需求痛点,全面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
01
面向不同主体开展定制化培训
依托人才培养基地,面向社会各类人才队伍开展定制化培训。面向政府领导干部,开展政策宣贯,着力提升数字化转型战略思维;面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点加强转型交流和数字素养,提升管理水平;面向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开展技术技能培训。
02
提升“数字工匠”实操能力
依托属地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代表性行业企业,共同开展实训环境建设,推进数字人才培养所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部署,包含基地规划、课程设计、设备研发、平台开发等,通过实训补足参训学员的技术短板,提升学员数字化动手能力、数字化知识能力、数字化操作能力。
03
深化产教融合体系
发挥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中心作用,立足连接产业和职业院校两端的枢纽优势,推动院校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培训、就业对接等工作,培养高层次研究型、应用型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大力推进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行业数字人才供给能力。
来源:人民邮电报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