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徒制教育模式的从古至今

2022-08-31 15:30

在博物馆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并会感叹于它们的工艺精湛和巧夺天工。让我们把时间调回到千年以前它们诞生的时刻,我们似乎看到一位手艺精湛的匠人正在打磨这件工艺品。而这位创作者,正是古代职业教育制度中培养出的优秀学徒。

艺徒制是古代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教学形式。它出现于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鼎盛时期,也就是秦到唐宋这个阶段。当时朝廷垄断了冶铁、盐、官陶等大量行业,集结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和艺人。这些工匠和手艺人的技术知识顺理成章地在师徒之间传承开来。据史书记载.唐朝的少府监和将作监就是负责培训艺徒的两个主要部门。


我们发现,古代的艺徒制有几个非常有趣的特点。首先,艺徒制是一种全程教育模式。所谓全程教育,就是学徒不仅要对自己职业的每道程序和环节了如指掌,还要具备全局眼光,也就是说要对整个行业有全面认识。想要出师,不但得跟在师傅身边狠狠历练,还要参加政府统一举行的结业考试。考试合格后,才能真正出师。这和我们今天的高校毕业考试差不多,不过那时出师的难度比今天的职校毕业难度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正是在这样严苛的职业教育制度下才培养出了众多的杰出工匠,他们留下的文明,成为了今天的“国宝”。

古代艺徒制能培养出百分之百的优等生。因为学习时间长,因此师生之间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视师如父,视徒如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情感纽带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效率比较低,师傅领进门修身在个人的教学方法,造成学习的随机性,不系统性。 即便如此,古代艺徒制依然在众多方面对今天的职业教育起到借鉴意义。

注:图片来自网络